互联网“宝宝们”究竟是神还是魔?
  2014/04/01| 阅读次数:457

  近期,“宝粉大战首席评论员”成了理财的热门话题。起因是被认为是中小投资者理财“神器” 自去年中成立以后至今短短的几个月内,总规模已超4,000亿,而且还以每天百亿元的速度转入,一时间,风头无二。于是,市场参与者纷纷跟进,不但各大互联网企业“马上加入”,而且连中、农、工、建等金融巨头也不得不陆续推出“XX宝”来迎战……

  对于金融市场的“搅局者”的出现,市场人士的看法明显对立:批评者斥之为“扰乱市场秩序”,“抬高市场资金成本”…… 更有央视“首席评论员”把它归位到“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的魔类而呼吁监管部门予以取缔。而支持者则把它追捧为“无风险、高收益的理财神器”,“为中小投资者向大型金融机构讨利益的蝙蝠侠”…… 一些互联网大佬和粉丝们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的模式”将全面颠覆和取代传统金融,今后最大的金融机构就是“阿里”……

  那么,“宝宝们”以及催生它们的互联网金融究竟是“神”还是“魔”?

  其实,余额宝只是在散户与货币市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它将“散户”的钱集中起来投入货币基金,然后进入原来只有“机构”才能参与的银行间市场。并且把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在“适当”刨取“少量管理费后,转到散户手中。实际上是起到了金融中介的作用。

  因为,国内的理财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投资者们对财富管理的认知还相当缺乏、参与程度也较低,通过互联网这种便利通道让散户们便捷地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既为中小投资者有效进行现金管理的手段,也为货币市场提供多一条“活水源”……从这个角度对金融业是有益的补充。

  说到抬高市场资金成本,那就有些夸大了“宝宝们”的影响力了。试想以下,与全国存款余额超过百万亿,货币市场总交易规模动不动就数十万相比,“宝宝们”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定价权无从谈起,近期的“钱荒”是资金资源错配、资金空转等导致社会资金利用效率低的结果,“宝宝们”的高收益是“钱荒”的结果,而非原因。

  至于谈到“颠覆”?还是悠着点吧:

  1) 互联网金融的并不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经营的产品在支付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创新、金融产品并不是前所未有,因此互联网金融不是新金融;要说创新,也只是金融销售渠道、金融获取渠道意义上的创新。

  2) 互联金融的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大对任一家型金融机构而言都不是难事。类似“宝宝们”的货币市场基金类产品多如牛毛,而且几乎任何大型金融机构都可以提供。

  3) 财富管理的“二八定律”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总规模构成限制。“二八定律”就是指20%的大客户贡献了财富管理行业规模的80%。余额宝的总额是达到了4,000亿,但客户数已经超过6,000万,平均每户只有几千元。客户的数量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

  4) 说到底,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用、是信任。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与传统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机构相比,劣势还是明显的。当在交易额只几千、几万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认可互联网金融的便捷,但是,如果是百万、千万呢?那我想绝大多数的选择就是“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面对面谈谈”了……

  5) 当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的存款利率会与货币市场收益趋于一致,“宝宝们”的回报优势与银行存款相比减少。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大力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充分发挥其信誉、客户资源、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来重塑其竞争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以及“宝宝们”既不是神,也不是魔,只是从渠道上、形式上对传统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形成有益的补充。因此,个人认为,对于“宝宝们”的搅局应抱着宽容的态度。然而,监管是决不可缺失的。

  从目前而言,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所必须的机构和从业者的资质要求、审慎选择客户的要求、起点金额和客户最低资产量的要求、风险测评与产品适合度的要求、客观介绍产品特性和预期回报的要求、完整风险揭示的要求、机构为相关业务提取风险准备等一系列基本要求,“宝宝们”目前都没做到。一旦产品回报不如预期,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而且,互联网的从业者普遍“进取”,缺乏金融从业者长期被严格监管而固化的合规思维以及被市场波动教训出来的风险意识,缺乏监管之下,是会酿成大风险的。

CopyRight © 2024 中环互联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49784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