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人多我唔怕,来看香港本土电商的新玩法
  2014/03/22| 阅读次数:397

在内地打车软件抢市场抢得火药味正浓的时候,香港出了一个电召货车的打车APP,向本地传统电召货车流程宣战,这个APP叫gogovan。上线半年多,已经拿到全港30%的电召货车市场占有率,直接对口13000多辆货车司机。不是大企业的砸钱行动,也不是货车行业的新媒体化尝试,做出这个APP的是刚从美国毕业回港的大学生,从三个人凑在一起送免费饭盒开始,一步步发展,今天已经在工业区租了更大的办公室、招兵买马请客服。

香港特色电召货车

香港的电召货车行业非常本地性,其他地方鲜有类似的服务模式。在香港,搬家公司的收费通常较贵,请一次搬家公司收费动辄上千元。如果你需要运输的东西数量不多,又想便宜点,就可以打电话预订私人货车,出一次车的费用通常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私人货车既有面包车、也有小型货车,视乎需要,基本能满足简单的搬运工作。长期以来,这些货车司机都是由电召台用对讲机分配订单的,和电召出租车一样。但他们并非租用车行的货车,货车是私人拥有的,司机需要向电召台缴纳月费,用电召台提供的出车信息,换取服务机会,类似用户和电讯公司的合约计划关系。这种传统的操作模式,缺陷也很显而易见。用户如果想提前三天预订货车,电召台通常会告诉你到时再打电话来,看看是否有货车在附近。而如果到了需要货车的时候,又往往很难叫到车。

Gogovan的创业人Steven,开发这个APP之前在做免费派送饭盒生意,他和合伙人在外卖饭盒上印上广告,免费派送给本地茶餐厅,赚取广告费。后来他们的生意做大,需要叫车往返不同茶餐厅,才和电召货车有了瓜葛。他们曾经尝试用电话叫不到货车,却转身在街口,看见一排私人货车停在路边。就这样他们抱着饭盒问了其中的好几位司机,居然都被告知可以立刻出车。这件事让他们觉得,传统行业或许存在更好的替代方案。

Gogovan实现的是,如果用户和货车司机都装了这个APP,用户可以在APP上确定自己现在的方位和路线,然后下单。司机在移动终端接收叫车信息,应答抢单,类似滴滴打车。这个过程跳过了传统电召台,用户司机直接连线。

从700万人的生意做起

香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线下交易过于方便,而导致线上交易发展迟缓。香港最为知名的餐厅点评网站openrice,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以UGC美食杂志的形式介绍餐厅特色,但到了最近才多了网上订座的服务,普及率仍然不高。内地同类产品大众点评网,出现较之晚,却早已扩张到多种线下服务,一日千里。

已经撤出中国的团购网站Groupon在香港仍然是最大的团购网站,如今还在铜锣湾开了实体店。香港的Groupon已经不再有“团购”概念,而转成为一个优惠券推介网站。也就是说,Groupon提供的优惠,不需要凑够人数才能实现,一个人买和两个人买,享受的优惠价格是一样的,而且优惠幅度并不大,groupon更像是一个通过用户设置标签,帮你筛选该类产品的工具。

香港是不是没有市场、没有空间、没有需要做电商?本地IT人大多抱着“做不了”的心态在大公司里打工,创业气氛惨淡。香港创业成本高,经济压力大,近几年IT人进入大公司起薪都不错,也有可以期待的上升空间,这样合计下来,创业显得不太划算。早几年C2C火的时候,香港无论如何加入不进来,只有旁观的份。现在O2O的浪潮,香港能在里面兴风作浪吗?

Steven从UC伯克利商学院毕业,地道香港人,毕业后适逢美国金融海啸,当地就业机会不多,遂决定和朋友一起回香港发展。回到香港以后,他们一心想创业。虽然知道香港地方小,但也并非没有电商可做,他们从派送饭盒遭遇送货难之后,便一脚踏进APP创业的路途。在他们看来“香港小是小,但小有小的做法,从小做大,并不急于一时。能拿下一个700万人的市场,有何不可?”

按理,香港地租昂贵,线上交易可以节省地租成本。在香港吃一顿饭的钱,一半给了地产商。连锁企业以宜家为例,同样的商品在广州和香港的价格相差可以达到2-3倍,可见香港地租有多惊人。但是Steven说,即使你要在香港发展线上交易,仓库的租用成本仍然高昂。类似gogovan这样的打车软件,恰好避开了地租成本。

近年越来越多的小型线上交易在香港开花,他们通常选择在地铁站交收。旺角站这样的大型地铁中转站终年人满为患,以致港铁公司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唯大型线上商场从未在香港出现过。

香港IT创业的本地策略

有了概念,如何实施?Steven和合伙人都不懂技术,他们请了一个本地IT人专门搭建技术平台并负责长期维护,又从数码港(香港政府支持的数码创意园区)拿到创业资助。香港有两家能够提供科技创业资助的单位,一个是数码港,一个是科学园,据Steven说,即使政府鼓励科技创业,去做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在这两个地方人们更常见的是以提供技术支援为主要业务的咨询公司、研究公司等。而数码港、科学园这两家之间还有区别,科学园更重技术,数码港重创意,因此申请时Steven选择了数码港。创业项目获批后,团队可以拿到上限53万港元的资助。下一步他们又开始在香港寻找天使资金,说服投资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和发展计划,才让gogovan顺利运转起来。

未来gogovan将考虑向提供服务的货车司机收取月租费用,在盈利方式上参照传统电召台的合约计划,而对用户永远免费。用户届时只需支付同等于市场水平的路费即可。从他们现时大量聘请客服来解决用户操作失误的情况来看,gogovan的业务在悄然扩大,但用户的使用习惯还需时间培养。

Gogovan成功以后,香港出现了一些同质的app产品,看来他们的成功起跑,打破了本地IT人对创业的疑虑,迎来一个也许是跃跃欲试的景象。其实在gogovan之前,香港也有一些不错的app产品在本地市场的探索上做出了尝试。比如一款名为Finddoc的app,是为帮助用户寻找合适的诊所而设计的。

香港除了公立和私立医院外,小型诊所数量和规模也很大,有时一条街上能同时有两三家诊所,有些诊所是中医,有些专科不错,各有不同侧重,病人如何选择适合的医院和诊所,其实很难挑选。Finddoc2011年上线,病人使用该app或网站,输入求诊专科、地点及希望使用的医疗卡就可以看到符合需要的医生的日程安排、专业资格。病人也可以透过Finddoc预约应诊时间。在他们的网站中,关于创办的初衷,有这么一段感性的文字:“公司创办人的好友 Mohan Mahtani因事故以致头部严重受伤,陷入昏迷状态。他的家人竭力寻找合适的脑外科医生,但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简易和适当的渠道提供这类医疗信息。Mohan的女儿将父亲的病况告知好友及同事Kevin 。Kevin得知后向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就读时的室友 Dr. MichaelLim 求助。即使Dr. Michael Lim 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美国著名的脑外科医生,可惜身处远方,鞭长莫及。令人痛心的是,Mohan 一直昏迷不醒,于2011年10月23日逝世。 ”这个悲伤的故事成为创办人搭建求诊网络平台的起点,也因为香港特殊的医疗网络,令它的本地性非常凸显。

香港还有人做餐厅排队拿号的APP。皆因香港不少公司有晚上加班的传统,员工在公司附近如何不用排队就能按点吃饭,一个叫seatfinder的APP正是帮助他们在网上拿号,到了指定时间再去餐厅吃饭就好。用户需求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这些例子说明香港不是铁板一块,在Steven看来,香港O2O之所以起步太晚,源于本地IT人没有国际视野。对于一个一直自诩国际化的香港来说,这个讲法令人琢磨。

CopyRight © 2024 中环互联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49784号-1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